
11月21日,第十五屆全運會閉幕式將在深圳舉行。上午10點,十五運會組委會召開發布會,回顧這一場體育盛會的精彩。
這場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體育盛會,全面展示了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成就。
本屆全運會在田徑、游泳、射擊、舉重、場地自行車、攀巖等有成績紀錄的項目中,創造8項世界紀錄、5項世界青年紀錄、13項亞洲紀錄、10項亞洲青年紀錄、14項全國紀錄,7項全國青年紀錄,12個小項奪冠成績超過巴黎奧運會冠軍成績。
這場盛會,更是一場科技賦能、機制融合、全民共享的區域發展實踐。
從“海馬號”深潛采火、人形機器人傳火的科技創新,到“同標同步同心”的三地協同實踐,再到覆蓋全年齡段的全民參與熱潮,它既是大灣區科技創新的“試驗場”、區域融合的“示范窗”,更是全民共享的“健身節”。
十五運會既用數據書寫了中國體育新高度,更以多元賦能留下了惠及長遠的發展饋贈,為大灣區能級躍升與全民健康事業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。
科技練兵
從“應用場景”到“產業高地”
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擎,十五運會不僅讓競技體育的激情綻放,更讓科技賦能成為賽事最鮮明的底色。
從南海之濱到賽場內外,先進科技產品的身影無處不在,為這場盛會注入了滿滿的未來感與硬核實力。
火種采集環節便寫下科技創舉。我國自主研發的遙控潛水器“海馬號”,深潛南海1522米海底采集可燃冰源火,隨后由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接力,成功完成全球首次人形機器人獨立參與的火炬傳遞,用科技詮釋了“薪火相傳”的新內涵。
賽場內外,科技應用全方位提升參賽與觀賽體驗。智能照明系統精準適配賽事場景,追光跑道實時捕捉運動員沖刺軌跡,自由視角觀賽技術打破時空限制,百米級精準氣象預報為賽事安全保駕護航;無人自駕服務、共享出行系統無縫銜接交通網絡,讓便捷貫穿賽事全程。
轉播技術同樣實現突破。國際廣播中心的智能信號調度系統,向全球持權轉播商穩定分發超300路公用信號;粵港澳雙節點云轉播分發系統,支持媒體云端實時獲取信號、協同制作內容,讓觀眾盡享高清流暢的觀賽體驗,實現“天涯共此時”。
這場科技與體育的深度交融,不僅全面檢驗并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硬實力,更打通了科技成果從“賽場試用”到“市場量產”的轉化通道,讓賽事催生的創新技術真正走進產業、惠及民生,為區域科技產業升級注入了持久動力。
機制融合
三地協同辦好一屆精彩賽事
這是一次創新性的跨區域合作實踐,粵港澳以“同標、同步、同心”的緊密協作,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。
三地同標、同步、同心,讓賽事不僅實現了組織協調的高度統一,更強化了區域融合的情感基礎,為粵港澳攜手承辦大型活動積累了寶貴經驗。
在“三地同標”方面,組委會在充分考量政策制度和辦賽條件差異的基礎上,成功實現了反興奮劑等關鍵工作的協調一致,體現出制度銜接的務實與高效。視覺體系上,賽事以“海之藍”為主色調,精準呼應大灣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角色,以及其承擔國家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時代使命。
“三地同步”則貫穿于儀典與文化活動之中。開幕式上,粵港澳三地同步升起五星紅旗,200棒火炬手在四個站點共同傳遞圣火。主題曲以普通話與粵語雙版本傳唱,象征著文化共鳴與情感同頻,凸顯出大灣區在多元一體中發展的格局。
而“三地同心”成為本屆賽事的感人注腳。開幕式上三地代表團聯合入場,由三地火炬共同點燃主火炬塔,賽場內外一次次緊握的雙手與聲聲加油,凝聚成血脈相連的集體記憶。這些場景充分證明,粵港澳三地不僅有意愿,更有能力攜手舉辦高水平、高規格的大型活動。
以本屆全運會為新的起點,粵港澳正展現出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與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。
全運惠民
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紅利
以“全民參與”為核心導向,本屆全運會通過優化項目設置、拓展志愿服務、創新市場開發等多重舉措,成功將賽事打造為覆蓋廣泛、體驗豐富的體育節日,顯著提升公共參與度與社會融合力。
在項目設置上,全運會注重群眾性與包容性。以廣東賽區為例,群眾比賽活動共設21個大項、152個小項,決賽階段吸引近萬名來自各行各業的運動員參賽,年齡橫跨8歲至81歲,體現出體育精神對全年齡段的廣泛召喚。
志愿服務體系呈現“多點覆蓋、層級聯動”的特點。廣東賽區3萬名“小海豚”志愿者駐守18城75個場館,承擔賽事引導、后勤保障;970個城市志愿服務站點聯動30萬人次志愿者,形成“場館+城市”雙軌服務網,筑牢賽事“暖心防線”。港澳賽區亮點突出:香港組建1.6萬名義工隊伍,創當地大型活動義工規模之最,15歲至85歲的學生、職場人、退休群體等,盡顯“全民參與”廣度;澳門3500名志愿者覆蓋賽事資源、場地運維、禮賓接待等崗位,以熱忱服務注入溫情,展現澳門活力風采。
市場開發與特許經營同樣反響熱烈。全運會推出超過2800款特許產品,其中30余款熱門產品迅速售罄,反映出公眾對賽事品牌的高度認同與情感投入。
本屆全運會通過系統化、社會化辦賽實踐,不僅點燃大眾的體育熱情,更在組織機制與公眾參與層面樹立了新標桿,為推動全民健身戰略深入實施、構建更高水平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。